中韩自贸协定(FTA)将于本月20日正式生效,并第一次降税。中韩双方将用20年的时间逐步放开关税,其中中国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
威海与韩国仁川隔海相望,直线距离最短的仅有93海里。FTA的即将生效对于被指定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威海市来说,意味着与韩经济合作的政策大门即将开启。
“曾经有学者测算,中韩之间自由贸易区完全建成后,威海的贸易额会增加3亿到4亿美元,而韩国投资增长是18.36亿美元,也就是说韩国增加的数量更多。”山东大学(威海)中韩关系研究中心教授刘文如是向记者分析FTA带来的机遇。
大幅减税将壮大双边贸易
瑞光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在瑞,同时也是一名关税师,多年来一直奔走在生产及通关的一线上。对FTA生效后的关税逐步放开,他看好今后中韩双方经贸融合的前景。同时,他从关税师的角度做了分析:“事实上零关税的推进要经过普通货物(NT,立即放开)、敏感货物(ST,10年内放开)、超敏感货物(HST,20年内放开)三个阶段,大体需要20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取消全部货物进口关税。”
“两国大幅削减关税,打破贸易壁垒,贸易规模将上新台阶。韩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华出口和投资,将转向瞄准中国内需市场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中国对韩投资也有望实现较大发展。”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孙建波看好FTA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随着中韩FTA的生效,山东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来自山东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14年,山东与韩国间的进出口货物贸易额达到328.5亿美元,占中韩两国贸易总额的11.3%,韩国在山东实际投资15.3亿美元,增长27.5%,累计占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1/3。目前,韩国已经成为山东第一大境外游客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超过10万名韩国人在山东居住生活工作。
记者从威海市商务局获悉,威海市现有韩资企业803家,实际到账韩资占威海市外资总额的35%,对韩贸易占威海市对外贸易总额的30%以上。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及消费市场,中韩FTA正式生效后,大量韩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内陆市场,大量韩国企业将在此发展壮大。”中国韩国商会威海办事处首席代表金宗猷如是展望说。
“韩国海外投资多集中在中国。韩国的对中投资,以新设法人数为基准,一度曾高达60%,而且目前中国仍是韩国新设法人数量最多的地区。中国作为韩国的生产基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韩国产业研究院主力产业研究室长赵哲表示,中国对韩投资也存在着扩大的可能性。期待中国投资能从“一边倒”的韩国投资中走出来,活跃在韩投资。
韩企承压生产成本上升
作为关税师的卞在瑞,对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关税壁垒取消后的贸易的自由化还是表现出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韩FTA生效、双边贸易零关税实现后,在双方货物贸易通关过程中,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风险依然存在。”卞在瑞说。
他举例说,韩国化妆品目前在中国市场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其进口通关过程所必须的卫生许可审批手续复杂、审批标准严格,很多进口商只能是“望证兴叹”。还有3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也叫做中国强制认证,是中国政府自2003年起强制实施的产品认证制度。在他看来,合理解决这些非关税的地方保护政策,对进口商所带来的利好甚至胜过降低关税。
对韩资企业来说,挑战还不止这些。
“目前韩国企业在华的经营环境并不乐观。世界经济长期停滞,中国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竞争激烈,今年经济有望好转的呼声依然不高,在威海的韩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金宗猷分析说。
刘文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韩企面临招工困难,特别是电子、服装、机械、食品等行业季节性缺工问题严重。此外,威海市对待外资政策由“引资”到“选资”。鼓励外商投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生态建设、新能源等产业,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转变为质量导向型的产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的转变给来不及转变或没有能力转变的威海市韩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困难。同时,从2007年以来,中国对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终结,也使得韩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收益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重在渗透战略
如何利用自贸区建设契机,促进韩资企业在威海投资,刘文提出了建议。
他表示,韩资企业应该提升在华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中小企业对威海的吸引力正逐步减少,应该适当转向大企业。同时,应逐步提高韩资在第一产业的比重。合理引导韩资在第二产业的投资方向。鼓励韩资进入第三产业,逐步改善韩资过分集中在第二产业的格局。
赵哲分析认为,在韩国的各项主要产业中,中国正成长为最大生产大国。随着中国产业调整的快速进行,中韩FTA的签订不可避免地将使两国产业间的竞争更加激化。中国正在尝试的质量变化不仅与现阶段韩国产业已实现的部分一致,而且与韩国试图进行的结构变化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中国市场结构中的质量变化也使得韩国企业通过FTA有了更多向中国内需市场渗透的机会。
“今后韩国对中国投资不仅仅定位于生产基地,对中国国内市场的渗透战略将更为重要。”赵哲说。
他解释说,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使得韩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条件逐步恶化,相对于依赖于加工贸易的出口活动,在山东投资的韩资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打开中国国内市场。中韩FTA实施框架下的各种投资及合作举措,将为韩国投资企业提供好的发展机遇。此外,为扩大零部件原料的出口,在山东投资的韩国企业将推出新一轮市场攻略。
中韩FTA生效、双边贸易零关税实现后,在双方货物贸易通关过程中,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风险依然存在。若能合理解决非关税的地方保护政策,对进口商所带来的利好甚至胜过降低关税。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山东招商引资政策 http://www.sdshuishoom/?p/347